“黑与白”之间的美—李承孝作品欣赏
发布时间:2020-11- 新闻来源:
“知白守黑”、“计白当黑”这一观念来说,从字面看不难理解,书法黑白相间,在白纸上写字,单注意“黑”是不行的,更要注意到它在“白”中全局中的文字。两千多年前老子说的“知其白、守其黑”有着丰富的哲理,老子本意虽然非指书画艺术黑白分布,可是联系到中国古代对时间和空间的关系的观念,传统戏剧的时空意识,舞蹈与音乐中的空灵、象征、虚拟,再联系到传统书画,“知白守黑”就意味着我们民族美学观念的一个重要特征。这里包含了对总体布局的处理,要善于在没有笔墨的地方见出笔墨精神,善于“无声胜有声”,“以少少许胜多多许”。这就要突出“虚”的作用。“虚”不是简单的“无”白既不是原先意义上的白,虚也就不是原先意义上的虚,“虚”中要有实,要使人联想到实,这又联系到中国传统艺术中的“意境”、“气韵”等范畴。传统艺术中的“意境”、“气韵”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正是虚实关系的处理,而书法是最能体现这种传统艺术精神的。
书法归于“大文化”的一个组成部分,并折射、反映、体现大文化。早期甲骨文的卜辞,钟鼎文的叙事,石鼓文的狩猎诗,包含着丰富的历史、文化、经济、政治内容。我们即可把甲骨文、篆书当书法历史文献研究,也可以当书法艺术欣赏。两者的不可分离性统一于文字。而书法,一开始便表明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的特点。
在《偶题》这幅作品中可以看李承孝的章法到笔法都经得起推敲分析,其不经意之处,正好表现出朴素、浑厚、黑白相间的美感,表现了书法艺术的创造性。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书法像曲谱与歌词一样“同步”变化。但文词内容与书法之间相互渗透的微妙关系确实是存在的。这是因为书法家写特定的文词时所产生的情感,传达到了笔端。
在各种书体中,草书尤能表达作者的性情。苏东坡论为人传神,“具衣冠坐,敛容自持”不能看清人的天性;人的天性在行动中表露最鲜明。书法创作有很大程度的随意性、主观性,虽然绝对需要规范与法度。但如果把规范与法度限制过死,用数字的准确性顶替艺术的模糊性,便失去这门艺术应有的生动活泼的性格。书法虽然不排斥逻辑上的细节分析,却更要树立整体的质的观念,树立“完形”意识。
书法家简介:
李承孝1963年生,北京人。师从欧阳中石先生,1997年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生课程班。现为高等教育出版社编审,教育书画协会理事,编写书法教材多本。中国大学网络开发课程《书法临摹》课程主讲人。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