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:葛子双
编辑:余成凤
近日,奉总编之命,专访了书法名家音邦杰先生。
音邦杰先生,虽名不见大典,但近年来慕名登门求其墨宝者络绎不绝,不仅有新朋老友,各地的藏家也纷纷登门求购,多幅榜书作品被海内外友人收藏。真应了那句老话:“好酒不怕巷子深。”
我与音邦杰先生同为五十年代人,他小我一岁,称我“大哥”。五零后的人,命运多舛,好像处处不逢时。他自幼酷爱书法。那时,没条件拜师,他就剪辑报刊、报头、文章标题作为摹本,广取博学。76年偶得一本《曹全碑》和一本《石门颂》字帖,他爱不释手,临摹近40年至今笔耕不辍。八十年代末,他入学黄山书画院,师从柯大林老师正规学习书法。此后,多次得到书法名家许云瑞点拨,技艺大长。退休后,更将其精力放在书法创作上。与其交往,我喜诗,偶有拙作;他喜书,得文便写。常有友人讨要。是故,我写他书,往来频繁,不亦乐乎。
音邦杰是一位耐得住寂寞的书家,我以为,当今世间像他这样,真让内心贴近“一千八百多年前汉隶风回浪卷”,宗风不坠者十分难得。他不为尘事相扰,沉下心来,躲进小楼成一统,品汉隶,习古帖。真可谓:清得纯真,走得平顺。观其作品,不难看到,具有一种卸去旧日缱绻,胸襟旷达,唯存素月生辉的书卷气。这种“书卷气”正是“守正之气”之根本,这样的书卷气、守正气,呈现出“在闪烁如花的石斑里感受笔调的苍老;呈现出:“在字里行间感受出质朴古拙的神采”;呈现出:和畅变化,风神洒脱,行云流水之蕴意。富商显贵,明星大腕,外国友人,平民百姓见其作品,无不发自内心的赞美。
记得在一个春雨菲菲的天气里,他独自在工作室里临帖习字,我造访他,他说:“我喜欢在春雨菲菲或冬夜寒雨的氛围里临习汉隶,这样能让人徒增思古之幽情,这种氛围的凝聚和升华,就是守正之气。”
音邦杰常年在纸上以规矩为方圆、以尺寸量短长,进行着艰韧求索。我以为,这才是真正追求艺术真谛的正确选择。反观眼下书坛,常有沉渣泛起,那些戾气、痞气、匪气、俗气的东西盛行,独独少了像音先生这样的“书卷气”。其作品,字里行间透出的书卷气、守正之气,是时光留下的肌理,是碑刻之中的勒石纪功,是遥迢处的沧桑故事。它孕育了天地乾坤之灵气,无不给人一种美的震撼和感受。音邦杰先生以其深厚的功底和独特的书风,抒发“艺心”,一幅幅作品好比精于舞蹈的舞者,展示出变化莫测的美妙舞姿。
作品体现方阔的结体、平直的笔画和方折的转笔。其“直”,并非一味的平直,而是直中求曲,具有微妙而优雅的曲线美。这种曲线与方阔的字形融为一体,方中带圆,相得益彰,形成了刚柔相济的和谐之美。
作品满笔铺毫、笔力竣健,笔势外拓,露锋收笔,体现的是用笔“奋发”之美,书法劲古,笔锋遒劲浑厚,组织严密,极有法度,粗细统一,间架结构十分讲究,尤其燕尾的姿态非常优美。
音邦杰对书法的分布、结构、用笔,有着他独到的体会。他追求“稳不俗、险不怪、老不枯、润不肥”,追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,把放与藏、肥与瘦、疏与密、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。
近年来,音邦杰先生以人民日报社所编《习近平用典》为范本,创作了书法作品《千字文》一幅,字字珠玑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“学习用典书法录”,以书法艺术的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
著名书法家葛茯苓评论道:音邦杰先生隶书方整秀润,结字中宫绵密,左右开张,横画适中,波磔分明,既严谨又舒展,既规整又不缺乏飞动,典雅而潇洒,不难看出,其隶书根底于汉隶,广泛临摹,杂取其他书体之长,运用丰富的笔法、墨法和章法,开创出独具个性的隶书新风。
近年来,音邦杰先生作品和事迹被国内外多家媒体报道,但他不被虚名遮望眼,一心沉醉书海中,愿音邦杰先生在传承中续写人生,再攀高峰。
采访搁笔,为向音邦杰先生表示敬意,吟诗一首寄赠音先生:
音邦杰先生雅鉴
(藏头诗)
邦家之光国粹强,
杰出汉隶风采扬。
先题立意浓墨情,
生花妙笔世无双。
书不释手翰海航,
法无二门眺远方。
卓尔不群点线巧,
越古超今走四方。
2023•6•26
注:1、邦家之光, 出自《诗•小雅》,意:国家的荣光。